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婚庆酒店温江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婚庆酒店温江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明代沐氏家族为何可以镇守云南近三个世纪?
熟稔历史的人都知晓,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对待功臣极其严酷,能得善终者仅徐达、常遇春等寥寥数人。不过,当众多开国功臣都在为自己性命担忧时,有一个人不仅不用忧虑自己的安危,甚至还成了明太祖依为股肱的南天一柱,这个人就是沐英。
沐氏家族自沐英受封为西平侯起,世代承袭西平侯、黔国公等职,镇守云南直至明朝灭亡。可以说有明一代三百年,沐氏一族亦镇守云南三百年,同大明国运相伴始终。同为大明开国功臣,为何沐英就能逃过被杀的厄运,并获得世代镇守云南的殊荣呢?原因无非以下三点。
一、“父子”之情,关系非凡
沐英姓沐,朱元璋姓朱,为什么说沐英和朱元璋会有“父子”之情呢。其实,原因很简单,沐英少年时便为朱元璋的养子,自幼年起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讨。沐英八岁时父母双亡,一日被行军途中的朱元璋撞见,朱元璋见其孤苦伶仃无依无靠,便收其为养子。此时的朱元璋虽已25岁,但长子朱标尚未诞生,故收养沐英后,朱元璋第一次品尝到了作父亲的味道。是故,朱元璋对待沐英也是极尽宠爱,不仅赐其”朱“姓,令其随侍左右,更是同床共枕,日后沐英虽然复姓“沐”氏,但朱元璋依旧认为其是朱家子孙。
正因沐英与朱元璋的“父子”之情,加之沐英自身也文才武略,故深的朱元璋的赏识与信赖。洪武十年,沐英因征西有功,被封“西平侯”,同时朱元璋更颁下铁券,令沐家可世袭西平侯爵。四年后的洪武十四年,沐英领军进入云南征讨元朝残部及诸反叛土司。洪武十六年,云南平定。朱元璋念云南初定,需一员大将镇守安抚,沐英凭借其与朱元璋的“父子”亲情,自然也就被朱元璋委以重任,留守云南,自此开创了沐氏家族在云南的统治。
二、身份特殊,忠贞不二
沐氏家族可以世代镇守云南,其特殊的”养子“身份,也为沐英加分不少。明初为防范北元残余势力,分封诸王镇守边疆,这些王爷均手握重兵,是名符其实的藩王。尽管他们能够为国守边,可反过来也能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兵力,争夺皇位。日后的燕王朱棣就正是凭借藩王起家,夺了侄儿的帝位。因此,朱棣夺位后,大行削藩之策,令诸王成为只有王爵,却无兵权的摆设。可问题来了,诸王的兵权被削了,那谁来守边呢。
这时沐氏家族的重要性便凸显,沐英为朱元璋养子,受其养育之恩,自然是尽忠卫国。沐英后代对大明亦是赤胆忠心,世间更有明亡之际,殉国者仅沐氏一家之言,足可见沐氏对大明的忠诚。正因其与皇室的关系,及忠贞不二的品质,沐氏自然也就成了守卫边疆的不二人选。同时,沐氏虽为皇室“养子”,可毕竟不是真正的皇族成员,因此沐氏并不能如朱棣一般利用“清君侧”的名义来取得帝位,这也令明朝皇室放心不少。
总而言之,令沐氏一族镇守云南,不仅不会出现藩王危害皇权的弊端,还能坐收藩王镇边的好处,明朝诸帝自是乐见其成。
三、卫国守边,藩屏中央
除上文所述的沐氏与皇室的关系,及其身份的特殊性外,沐氏能久镇云南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其实用性。可以说,沐氏镇守云南就是作为皇室的屏障,为国守边。如今的云南因风景如画,盛产烟草而闻名遐迩。可在五百年前的明代,云南可是个夷汉杂糅,民风彪悍的蛮夷之地。因此,明朝宗室诸王都不愿去云南,觉得去这种鬼地方跟“流放”没什么差别,这也就间接加重了明朝对沐氏的倚重。沐氏世镇云南的三百年间,也的确发挥帝国屏障的作用,云南数次的叛乱皆为沐氏平定,保证了大明西南边陲的平稳安定。
沐氏不仅在军事上维持了西南的安定,更大力建设与发展云南。沐英初镇云南时,即大兴屯田,招纳流民,教化百姓,使云南在元末大乱中得以迅速恢复,当沐英去世时,云南上下皆为之举哀,可见其政绩之深得民心。沐英之后的数代子孙,虽日渐腐化,可也依旧实施着沐英留下的劝农桑,勤水利的政策,尚可安抚云南民心,这样也就打下了沐氏在云南的民众基础。
总而言之,沐氏家族外得明朝皇室支持,内有云南民心,加之自身对大明王朝的耿耿忠心,沐氏家族能累镇云南近三百年而家门不坠,自然在情理之中。
参考资料:
张廷玉:《明史》,北京:中华书局。
潘洪钢:《论明代沐氏世镇云南》,云南社会科学,1987年。
金庸的武侠***里经常出现云南沐王府的大名,为此查过很多历史资料。明朝自建文帝大力削藩,巩固中央集权,为何沐氏家族可以镇守云南三个世纪?
沐英,字文英,定远人。少孤,从母避兵,母又死。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,抚为子,从朱姓。——《明史·沐英传》
沐英是濠州定远人(今安徽定远县),家里穷,从小没了父亲,跟着母亲到处躲避战乱,路上母亲也死了。8岁那年,朱元璋在郭子义的军队,遇到了讨饭的沐英,可能同病相怜吧,就收他为义子。
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结婚,妻子是郭子义的义女马姑娘。马姑娘待沐英极好,和亲生儿子没有什么两样。朱元璋让沐英跟着他姓朱,改名朱英,自此,朱英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。
明朝大力削藩,巩固中央集权,但沐氏家族可以镇守云南三个世纪是有原因的。
01
沐英恭谨谦和,懂得进退,知恩图报,深得朱元璋夫妻信任。
(1)当年跟着朱元璋征天下的名将们,***幻想着功成名就,跟着朱元璋享受***厚禄,只有沐英在建功立业后,愿意留在偏远的云南镇守,为朱元璋做西南屏障。
沐英由朱元璋抚养长大,朱元璋的脾气秉性他比别人了解,沐英的选择也不能排除有远离朝堂避乱的意思。但是沐英的选择无疑使朱元璋非常满意,更加信任他了。
(2)当年同沐英一起征云南的还有傅有德和兰玉,这二位可没有沐英的眼光,在为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,一并被清洗了,也许他们当时还笑话过沐英选择留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偏远地区。
沐英18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他恢复了本姓——沐,这也可能就是个信号,为了和朱元璋的亲生儿子在分封上有个区分。沐英是聪明人,选择留在云南,高调做事低调做人。
(3)沐英选择留在云南,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,也许朱元璋很希望那些功臣们能够效仿,可惜没有人觉悟,导致后来朱元璋不得不动手清理。“鸟弓藏,走狗烹”,也许刘伯温早就看到了,有过暗示,可是那些在战场上攻无不克的功臣们,有哪个能听进去。
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前,对自己手下确实好,什么东西都先分给他们,自己不要。这就给了这些功臣们错觉,以为朱元璋不会变。他们不懂得:以前是朱元璋花钱雇人打天下,不多付钱能有人愿意卖命吗?等天下打下来了,再等着封赏,那不是等于在抢地主家的粮食吗?哪个地主愿意把粮食分给别人呢?所以等待他们的最终是大清洗。
02
沐英性格纯良,为人低调,年少聪明勤快,深得朱元璋夫妻喜爱。
府中机务繁积,英年少明敏,剖决无滞。后数称其才,帝亦器重之。——《明史·沐英传》
(1)“府中机务繁杂堆积,沐英年纪虽轻,却聪明敏悟,剖决事务,毫无遗漏。孝慈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,太祖也十分器重他。”
沐英从小跟在朱元璋身边,学习了很多东西,能力很强,有眼力劲,很合朱元璋的心。也许沐英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孤儿,都讨过饭,朱元璋也愿意教他,这使得沐英能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问题。沐英在入云南之前,就因为征讨吐蕃有功,被封西平侯,赐丹书铁券,几代后就被封为黔国公。
(2)云南民族众多,势力复杂,当年诸葛亮平定西南都颇费力气,沐英用了几年,打败了云南各方势力,其中包括金庸武侠***里有名的“段氏”。他命令军队战时打仗,闲时屯田,还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屯田,粮食收获大有增加,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。
沐英聪明,云南各地的进贡,他把好的送给朱元璋,说是进贡给朝廷的,屯田他先给朱元璋打了个报告,说明屯田的好处。因为提前报备了,朱元璋对他干了什么事了如指掌,所以朱元璋很放心。
不是没有人提醒朱元璋,说是沐英在云南越来越壮大,要防范他谋反,朱元璋却说:我的孩子我还不知道?意思是沐英我放心,你们管多了,从此没人在朱元璋面前再说沐英。朱元璋曾高兴地说:“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,朕就高枕无忧了。”
03
沐氏也确实赤胆忠心,誓死保卫朱家,朱元璋没有看错人。
(1)沐英在云南疏浚河道、兴修水利、招引商人兴商、修道路、增设学府、劝课农桑,礼贤兴学,传播中原文化,使人民安居乐业,很受老百姓爱戴。他的事迹传到京城,朱元璋很高兴。
二十五年六月,闻皇太子薨,哭极哀。初,高皇后崩,英哭至呕血。至是感疾,卒于镇,年四十八。军民巷哭,远夷皆为流涕。归葬京师,追封黔宁王,谥昭靖,侑享太庙。
(2)洪武二十五年六月,沐英得知皇太子朱标去世,痛哭不已,朱标就像他的亲弟弟,从小跟在沐英身后,沐英看着他长大,两人感情最深。
太子去世的事情刚过,沐英还没缓过来,马皇后又去世了,沐英视马皇后为母亲,闻讯一口老血喷了出来,一下子病倒了,很快死在云南,终年48岁。云南军民闻讯号哭震天,被征服的夷族也都为之流泪。
沐英的死,朱元璋倍感痛惜,下旨把沐英灵柩运送回京城,入朱家陵墓,追封沐英黔宁王,赐谥“昭靖”,侑享太庙。沐英的儿子做了驸马都尉,娶了成祖女儿常宁公主。
沐英虽然死了,但是沐氏族规却留了下来,“世代守护大明朝,势于明朝共存亡”。每一代沐王都将云南管理的极好,没怎么出过乱子,直至明末。
04
结束语
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,为了解除威胁,跟随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戮殆尽,自建文帝起削藩,并没有波及到沐氏,沐家世袭,镇守了云南整整270年的时间!
在清军攻破云南后,第11代沐王沐天波带着儿子沐忠亮追随永历帝逃往缅甸,却在缅甸遭遇埋伏,父子俩皆遇难,从此,镇守云南边疆270年的沐王府彻底消亡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婚庆酒店温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婚庆酒店温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